美聲男伶(IL Divo)成員簡介
從左至右分別為法國籍 薩巴斯汀·伊桑巴爾(Sébastien Izambard)、
西班牙卡洛斯·馬林(Carlos Marín)、美國籍大衛·米勒和瑞士籍厄斯·布勒(Urs Bühler)。
美聲男伶 (IL DEVO )我最喜歡西班牙籍的卡洛斯·馬林(Carlos Marín)幽默又長得帥!
文/巫文瑜(20130428)
安迪生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總經理
http://tw.myblog.yahoo.com/nancytw
Facebook 巫文瑜
【緣起】
有一所大學外語系邀請我五月去該系演講,我建議他們兩個題目選一個。票選結果,他們同意按照我建議的談「國際觀」。以下藍字是目前學生們填寫在網站上的需求,我很欣喜學生們會自己提出需求,不是單向的聽老師說就照單全收,沒有個人的想法。
1為何國際觀很重要?
2如何判斷是否具有國際觀?
3如何培養國際觀?
培養國際觀除了語言與關心國際新聞還有沒有其它基本要素?
4.培養國際觀真的很重要嗎?
台灣學生應該要多思考,多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及早與國際接軌,將來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走入國際舞台與世界人士競合。既然讀的是外語系就更應該要有這樣的觀念,尤其現在才剛大二。5/01 我要去給某高中演講如何選系相關議題,我一樣會告訴同學們要及早培養國際觀,將來選的科系才能跟得上社會潮流,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到了大四下學期了都快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續讀研究所還是要去當兵或要就職?還說,還要跟爸媽商量看看。
我記得二十多年前天安門事件那年,我因公赴美國出差33天,周六日有些客戶會邀請我們去他家作客,我看到那個貴為董事長的父親,一樣讓他女兒去做babysitter(臨時幫人看顧小孩者)、兒子照樣要去餐廳打工端盤子,跟爸爸借錢給媽媽買母親節禮物,到領週薪那天照樣要還,顯然我們的孩子比較嬌嫩。
我知道有很多父母親會偏向於要孩子畢業後就去考公職,理由是比較安定。但,我常丟出一個問題問學生:「一個人如果只圖安定、不思圖改變、迎變、應變,這個國家會進步嗎?」。猶如,日本311海嘯來襲、大地震,以及最近四川突如其來的地震死傷無數。這是任誰都想不到的天災人禍,如果平時沒有危機因應的措施,懶得動腦去思考,就好像我們小時候讀的書舉的一個案例,說:有一個小孩懶得動,媽媽在脖子上給他掛了一串餅乾,結果他吃完前面這幾片,連轉動那個線圈都不要,後來餓死了。
這就是所謂「被煮熟的青蛙」的道理,個人認為企業或個人都要有「鯰娛效應」的想法與作法。
我之所以希望跟同學分享國際觀這個議題,是基於多項考量。
第一:國際競爭壓力日巨
近兩年去京都及東京,我感受到日本人的英文水準提昇了不少,已不容小覷,也就是說小時候我們常說的「當心匪諜就在你身旁」。現在兩岸互動頻仍,已經變成商場上合作的伙伴了,姑且不要落入泛政治化的議題,我們不會再視他們為匪諜了。
何況21世紀崛起的還有鄰近的可敬對手-韓國與印度,以及近日學校新設的俄羅斯語系,尤有甚者還有遠在南美洲半島的巴西呢!
我們能不心存戒慎恐懼嗎?
在我外甥兩歲來我家給我母親照顧那天開始,我就有計劃地在培養他的國際觀。以致他大一寫給輔導老師的信上寫著:「我的小阿姨像朋友又像母親一般,帶著我去過無數的地方,就是要培養我的國際觀」。
他自小就很愛閱讀,文筆超好擲地有聲。去年七月要去澳洲打工遊學,在飛機上拍了一張飛機尾巴的照片post在他的FB上頭寫著:「十三年前的七月,阿姨帶我跟弟弟去澳洲,沒有想到十三年後一樣是七月,我們要去另一個國度開展我們人生的里程碑。由衷地感謝阿姨,沒有阿姨就沒有現在的我們」。
五個月後他回來過年,他會把他認為當地最好的駝鳥油(霜)及最好喝的澳洲甜酒帶回來給阿姨。我心知肚明,出門在外他們兄弟倆更能體會阿姨的用心良苦了。
第二:國際交換生強烈的企圖心
我的好友同時她也是我的學生,自業界退休後最近常受邀到學校給學生們分享業界經驗或進行職涯諮商輔導。總是很感嘆台灣的學生企圖心及上進心實在遠遠落後於陸生或國際生。我告訴她:「在我的部落格,我早在幾年前就發表了這些看見與危機,但我們的孩子知道嗎?他們的心智還停留在批判老師、繳了五六萬來學校睡覺、打工、打電動、打麻將,夜衝、夜店,什麼都做了就是不讀書以培養自己的競爭力,殊不知父母賺錢的辛苦呢!」懂事的孩子,上進的孩子比例上相較還是比較稀少。出社會才怪政府不景氣,什麼沒讀研究所找不到工作、埋怨22K…我真是服了這些年輕人。
第三:從世界級演出看台灣
跟我相熟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巫老師很喜歡看表演,不論在國內或出國旅遊。我同學的兒子曾經問過我:「巫阿姨您一年看幾場表演啊?」我說:「沒統計過耶!我知道我遺傳到我母親愛聽歌、看表演的特質;算命的在我26歲時就跟我說過,說我擁有藝文的天賦。即令文章寫得算不上好,但一有靈感我一定要一股作氣把它寫完才肯罷休,有時一天寫好幾篇。」
這麼多年來,在我出席演唱會會場之際,往往發現台灣人的水準只停留在江惠 、五月天、張惠妹、蔡琴、費玉青…等這種他聽得懂的level,那種場次票價就算3600 或4500元很快就一掃而空且一票難求喔!當然我無意誹謗說這些人水準不夠,他們都是可敬的專業歌手。
反倒是,從國外來的團體其票價訂得很低,票房通常賣得比較不理想,甚至空位很多。有些人開場後就跑到前面去坐了。我猜測,原因可能是我們的人民素質還停留在他聽得懂的國台語,對於那些唱義大利文的歌劇,或用其它語言演出的表演,對該故事背景所知不多,所以便選擇聽得懂的比較輕鬆。
我也不是名門貴族,更不是學音樂或藝術出身的也不見得聽得懂喔!但,我認為正因為如此才要多接觸,為自己塑造那個環境,就好比學英日文不一定非得出國留學一樣,只要用心一樣可以把外語學得好。
南北城鄉差距在所難免,舉一個實例:
去年郎朗來高雄至德堂演出,至德堂可容納1800人,台南文化中心只有一廳可容納3000人。環視全場幾乎座無虛席,這樣的鋼琴大師來台演奏,高雄至德堂若客滿就表示該場被學童才藝班包下來了,輸人不輸陣嘛!父母願意花錢栽培孩子卻捨不得投資自己。
開車的時候經常會不經意看到廣告旗,細看北中南只演到台南,問我那文化中心的學生,他說:「高雄沒有夠大的演出場地」。怎麼會?那高雄主運場呢?倘若有一天SMAP真要來台灣演出,我們要安排它在哪裡?我從D VD看到,他們的舞台佈置是既有火車軌道又有流水瀑布又有T字型catwalk(伸展台)的呢!而且光一個東京巨蛋場內人滿為患、座無虛席呢!一次公演不下十個大城市,不是像Andrea Bocelli Passione Tour 在台灣只演一場就算動員全省各地的人潮,台南市立體育館草皮上或看台上仍然空得一大片。
當然,您也許會說我們人口相較於日本還是少得很多。但,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人觀賞藝文的習慣還不普及。還有一點就是M型社會,有能力的人看幾百場、買幾千元的入場券也無所謂,但社會上就是有人連一學期午餐費都繳不起的弱勢族群,這樣解釋可能比較客觀公平一點。這只是我這個沒有音樂素養的人粗淺的看見,希望您不要見怪。
日昨,我在Andrea Bocelli Passione Tour 演唱會看到最忙的就是指揮先生。不僅要指揮還要場場牽著Andrea Bocelli 的手出場,如果是他個人獨唱沒有跟其它人合唱的話。這也是我由衷感念Andrea 的原因,一個失明的人還能彈鋼琴,想想都很不捨。
我也觀察到,相較於他在其它國家的演唱會,昨晚這一場Andrea 只講了兩句話,一句是開場說:「謝謝」;另一句是散場前說:「謝謝,Taiwan」。
中間完全沒有人串場、介紹演出者或跟他有比較輕鬆的對話。不曉得是我們沒有人才還是怎麼樣?加上唱的都是義大利文居多,上半場氣氛就稍顯沉悶了些。Bravo 的喝采聲也相對少了許多。
去年「IL Divo」來台南億載金城辦演唱會,由於他們四個人可以自己主持、對話把氣氛帶得很歡樂,聽完很開心地回家。尤其是Encore 曲總有賺到的感覺。
第四:通識教育重要嗎?
非常重要!
我的好朋友在陶璧公共藝術這個領域名聲譽響徹雲霄,在台灣是老師傅級的大師,自澳洲取得藝術領域博士學位回來之後,應某科大相關科系邀請出任講師。教了一學期就跟學校請辭不教了,原因是大師說的人文藝術我們的學生都覺得那叫「營養學分」沒人要聽,聽得懂的也不多。大師工作很忙耶!我聽得出來他對台灣的學生有點失望。
但,我有一個學生財經系畢業後都在當業務沒走本行。有一天去中租迪和擔任業務,接觸的都是貨櫃車、拖板車的業者。他跟我分享:「老師,您不要看他們好像是粗人喔!一到他家談的都是音響要不然就是古典樂曲或藝術,我都搭不上腔,好糗喔!」
所以囉!我跟諸多學生打過這個比方:
平時看似不讀書只會打麻將、唱歌、跳舞的學生,說不定將來出社會還比較好用呢!問題在於,人家說什麼他聽得懂也比較社會化。客戶就喜歡這種key 合得來的。
因此,如果很愛上網download pps看影片的同學,就要能說出一點端倪,少則要知道《甄環傳》在職場的運用;去查查你喜歡的演唱團體他們成軍的背景,何以持續紅這麼久的原因,做分析比較。好比日本寶塚歌劇團成立迄今99年了一樣歷久不衰,我們台灣早期也有《藝霞》歌劇團,是什麼原因解散了?
第五:英文要怎麼學?
昨天為Andrea Bocelli Passione Tour 演唱會伴奏的是長榮交響樂團,團員應該幾乎是台灣人(我猜),指揮是外國人。我馬上想到應該跟學生們分享「一個學音樂的人可以英文不好嗎?假設他想要躍身國際市場,英文是不是有加分晉級的作用?」一個國際級的交響樂團其成員想必一定包含世界各國的專才,就好比美聲男伶(IL Divo)的成員分別有
法國籍的薩巴斯汀·伊桑巴爾(Sébastien Izambard)、西班牙籍的卡洛斯·馬林(Carlos Marín)、美國籍的大衛·米勒和瑞士籍的厄斯·布勒(Urs Bühler),他們又要怎麼合作在一起呢?
我也不是學音樂或藝術的,這些知識來自於網路或大量閱讀,拜網路之賜可以查得任何你不解的世界,就怕沒好奇心。
我在工作或打電腦時,會播放演唱會DVD,邊聽他們的對話,順便學習英文,發現對方說的都不是太難的英文。一回生二回熟,久了就知道這個場合應該怎麼說比較得體,讓那些對話植入頭腦變成我的習慣用語,對我這個教司儀主持人培訓的老師有正面的幫助。
第六:看表演看什麼重點?
對於學設計的人來說,他要常常去觀摩別人的場佈,對於一個懂得禮節的人來說,他必須去留意演出者都怎麼穿、他的肢體語言:手勢、眼神、群眾魅力。順便觀察一下世界各國的人出席這麼正式的盛會都怎麼穿?我還會穿短褲跟夾腳拖去學校或職場嗎?
最後,沉澱一下,如果以後我要過這樣的日子,在工作所得之餘也能沉浸在藝文賞析的環境。現在,我應該要怎麼做學涯管理與生涯規劃?
若此,我恐怕你的時間會不夠用喔!
我很慶幸因為觀賞表演的過程認識了一位義工朋友,他往往都能幫我選到最好的位置又不用花很多錢,因此別人看一場我可以看好幾場,因為我都從最便宜的開始買,除非沒票了才買第二便宜的價位。
總結,人脈就是錢脈一點都沒有錯。
所以同學們的問題:「如何培養國際觀?」應該有些基本概念了吧!
「培養國際觀真的很重要嗎?」你說呢?
過去我還沒看那麼多表演以前,我也很佩服人家怎麼都知道哪一個有名的三大男高音要來台演出,這些消息都從哪裡來的呢?原來台灣還是有一個族群專門在看表演的人,他們的素養是遠超過我的。我也很欣喜台灣觀賞藝術的族群年輕化了許多,讓我們為進軍國際努力。
以上,跟您分享我個人的淺見,如有觸犯敬請見諒我個人知識的淺薄,還要不斷持續做功課精進。
【註】IL Divo 簡介:
美聲男伶(IL Divo)是一個以唱歌劇流行音樂、聲樂為主的音樂組合。「IL Divo」一詞在義大利語的意思是「神聖的獻唱者」。這個組合的成員分別有來自西班牙的卡洛斯·馬林(Carlos Marín)、來自瑞士的厄斯·布勒(Urs Bühler)、來自法國的薩巴斯汀·伊桑巴爾(Sébastien Izambard)及來自美國的大衛·米勒。
資料來源:摘錄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Il_Divo
【註】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
在挪威,鮮活的沙丁魚比速凍的要貴好幾倍。有說,在當地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漁船能做到將鮮活的沙丁魚帶上岸。而箇中祕訣,只有船長一人知,且始終沒透露半句。他離世後,漁民在他的漁獲盛器中發現一條鯰魚東游西竄,沙丁魚為閃避它而改變其一貫的惰性,不停游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
鲶魚效應是指新加入的競爭者參與可以激勵整個團隊的士氣,此方法用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用以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從而促使他們改進自己的工作。
資料來源:摘錄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F%B0%E9%AD%9A%E6%95%88%E6%87%89
留言列表